全国统一服务热线:020-87368001/4006868532/18922767097
当前位置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三坐标测量仪恒温恒湿实验室建设相关标准

发布时间:2020-04-29

广州精晖机电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A、三坐标测量仪

三坐标测量机是高精密测量仪器,任何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它的测量结果。因此它的安装就显得导常重要了,数控三坐标测量机通过安装一个模拟扫描测头,用于测量要求大量的数据来定义它们的几何量的工件,如:齿轮、圆柱体、汽车车身、挡风玻璃的测量。对于那些完全用算术方法CAD定义或是完全未知的工件来说,这些测头能够提供连续的数据采集,并可从部分工件和模型上进行逆向工程。对于非常小轮廓形工件来说,扫描测头因其小的扫描面并需要大量数据来进行定义而成为理想的选择。 还有就是三次元测量机安装场地的选择,建议三坐标测量机应可能靠近生产过程中制造工件的操作者附近安装。因为这些车间型测量机一般具有友好的用户操作接口,具有与机床类似的控制界面。

B、三坐标仪需要在标准的恒温恒湿房环境

正常工作温度:20±2℃
检定温度:20±1℃
温度梯度: 0.5℃/h 2℃/24h 0.5℃/m
湿度:相对湿度45%-60% 气源湿度<15%
振动:振动频率≤10Hz时,振幅≤1μm 10Hz<振动频率≤30Hz时,振幅≤0.5μm 振动频率>30Hz时,振幅≤3μm
清洁度:洁净、无尘
供气流量:>160L/min
供气压力:6-10bar
气源质量:固体颗粒:直径≤15μm,浓度≤10mg/ m3;含油量:5mg/ m3;含水量:6g/ m3;
C、三坐标测量机的操作流程:
一、工作前的准备
1、检查温度情况,包括测量机房,测量机和零件:连续恒温的机房只要恒温可靠,能达到测量机要求的温度范围,则主要解决零件恒温(按规定时间提前放入测量机房)。
2、检查气源压力,放出过滤器中的油和水,清洁测量机导轨及工作台表面。
3、开机运行一段时间,并检查软件、控制系统、测量机主机各部分工作是否正常。
二、检测工作中
1、查看零件图纸,了解测量要求和方法,规划检测方案或调出检测程序。
2、吊装放置被测零件过程,要注意遵守吊车安全的操作规程,保护不损坏测量机和零件,零件安放在方便检测,阿贝误差最小的位置并固定牢固。
3、按照测量方案安装探针及探针附件,要按下紧急停再进行,并注意轻拿轻放,用力适当,更换后试运行时要注意试验一下测头保护功能是否正常。
4、实施测量过程中,操作人员要精力集中,首次运行程序时要注意减速运行,确定编程无误后再使用正常速度。
5、一旦有不正常的情况,应立即按紧急停,保护现场,查找出原因后,再继续运行或通知维修人员维修。
6、检测完成后,将测量程序和程序运行参数及测头配置等说明存档。
7、拆卸(更换)零件,清洁台面。
三、关机及整理工作
1、将测量机退至原位(注意,每次检测完后均需退回原位),卸下零件,按顺序关闭测量机及有关电源。
2、清理工作现场,并为第二天工作做好准备。

D、测量准备
1 基本原则
产品测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所有零部件应尽可能在装配状态下测量,在装配状态下无法测量的部分可分两种情况处理:一是零件之间互相遮挡的部分,可采取逐层拆卸逐层测量的方法进行。二是零件的反面,应采用重定位的方法进行。
在拆卸任何零件之前均应测量其重定位基准(重定位基准点或边界线),并注意在拆卸过程中保证产品上的所有零件不发生变形。
1.2 测量准备
为了方便测量,提高测量速度,在测量前应对零件上不明显的轮廓(倒圆)进行描点。点应描在轮廓的中心线上,并尽可能光顺。可通过观察平行光(日光或日光灯)在轮廓上反射光线形成的条纹来辅助描点。
2 工件装夹
2.1 产品形状的保持
确保装配体及其每个零件在测量状态下的形状与使用状态下一致,不得使产品在装夹时发生变形。
对于刚性较好的装配体,应在装夹时自然放置在支架上,然后进行加固。而对于柔性或已经产生变形的工件,则应用强行约束使其形状恢复至使用状态,然后再安装到支架上固定。
应利用支架、垫块等辅助工具保证每一个零件的各部分以及整个装配体的刚性。特别注意在对装配体逐层拆卸、逐层测量时,应确保每一零件不发生变形。
2.2 装夹方位
将工件放置在三坐标测量机的测量范围内,如不能在一次装夹位置下完成测量,则可进行多次定位,称为重定位。重定位应注意以下原则:
(1)使每次定位所能达到的测量范围最大化,以减少重定位次数。
(2)每次定位应与之前的某次定位有尽可能大的重合测量区域,以保证定位基准的设置和重定位变换的精度。
(3)应尽可能减少重定位变换(即每次定位向第一次定位进行坐标位变换)的中间环节尽可能少(详见数据处理部分有关“重定位”的叙述),以减少累积误差。
工件的放置应便于测量人员的操作,将复杂部位放置在易于测量的位置。
重要的测量面应尽可能放置成水平或垂直状态,工件的对称面应尽可能平行于测量机的坐标平面。
2.3 装夹技巧
(1)采用棉花堆积并浇502的方法可完成点接触的加固。
(2)大变形产品在拆卸前可用麻线绷紧并固定在易于变形的位置,产品拆下后将其恢复至麻线绷紧的状态即可作为对装配状态的近似模拟。
3 测量
3.1 测量的内容和次序
测量的内容包括基准点、分型(边界)线、轮廓线、面、结构等。测量的次序按如下原则制订:
(1)先难后易:即先测量难度较大的部分。
(2)先重后轻:即先测量重要的部分。如基准点、分型线等。
(3)先配合后个体:即先测量装配结合部分。
(4)先整体后细节:即先完成主体的形位测量,再补充细节。


(1)造型进度的需要。
(2)在同一次定位下完成尽可能多的数据测量。
(3)测量器具的局限。如探针在同一方位下可测量尽可能多的数据,以减少探针的换位次数。
3.2 基准点组的测量
基准点组由三个基准点组成,是进行重定位变换的依据。基准点的生成及测量要求如下:
(1)基准点必须设定在重复定位后可以测量到的范围内,最好能用于多次重复定位。用针尖在产品表面(可贴纸)点出,要求点径微小(直径0.2mm以内)并且醒目。
(2)重复测量可靠性和精度要求高,两次定位下的测量重复误差(指三点之间的间距测量重复误差)不超过0.2mm。为此可以采取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提高可靠性。
(3)基准点所形成的三角形面积要尽可能大,边长应有明显差异(大于5mm)。
3.3 线的测量
当测量人员直接对边界线进行测量时,由于难以将探针尖对准边界线,因此常常造成较大的测量误差,效率也较低。为此,可采用如下方法改进:
在边界线某一侧的面(面1)上、并且在距边界线不远处(1mm以内)采点(称为边界附近测量点),然后测量边界线另一侧面(面2)的完整数据。在造型时,先完成面2的制作,然后直接将边界附近测量点投影在面2上即可作为边界线测量结果。图1中是两个典型情况的示意。
采用这一方法时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边界附近测量点一定要在离边界足够近,以保证投影的准确性;二是面2的测量数据一定要完整,否则一旦面2无法制作,则边界线无法求出。